新闻中心

篮网中国赛引众怒:曾凡博遭雪藏,球迷高喊难平愤

澳门威尼斯人综艺馆的灯光尚未熄灭,篮网 111-109 险胜太阳的比分还定格在记分牌上,2 万名现场球迷的怒火却已蔓延至赛场之外。当曾凡博身着白色训练服独自走向球员通道时,看台上残留的 "换曾凡博" 呼声仍未散尽 —— 这场被篮网包装为 "回馈中国球迷" 的商业盛宴,最终以最伤人的方式落幕:中国球员沦为卖票工具,球迷的热情被当作收割流量的筹码。

篮网的商业化布局从赛前就已铺陈周密。在时隔六年重启的 NBA 中国赛宣传中,刚签下 Exhibit 10 训练营合同的曾凡博成为绝对核心卖点。球队官方账号频繁发布他的训练视频,票务平台将 "中国新星主场首秀" 作为核心宣传语,甚至邀请姚明、奥尼尔、梁朝伟等中外巨星到场助阵,直接助推两场比赛球票提前售罄。彼时没人预料到,这份看似承载中国球迷期待的合作,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算计。

首场比赛的 10 分钟出场时间,早已暗藏冷漠伏笔。曾凡博在第二节和第四节零星登场,却始终处于战术体系之外:队友刻意忽略他的跑位,空位传球机会屡屡被无视,整场比赛未获得一次出手机会,仅留下 1 次抢断、3 次犯规和 - 15 的正负值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这段本就有限的出场时间,还是因比赛进入加时才意外延长 —— 原计划中,他仅能获得 6 分钟 "象征性亮相" 时间。即便如此,篮网仍借这场 "残缺亮相" 持续炒作,进一步放大市场热度。

篮网中国赛引众怒:曾凡博遭雪藏,球迷高喊难平愤

当第二场比赛的哨声吹响,篮网彻底撕下伪装。曾凡博全程坐在替补席最边缘,即便第四节垃圾时间球队陆续派上双向合同球员和临时阵容,主帅乔迪・费尔南德斯仍拒绝给他任何机会。看台上的球迷从期待到不解,最终在全场高呼 "换曾凡博" 的声浪中爆发愤怒,而教练席始终无动于衷。赛后面对记者追问,费尔南德斯轻描淡写的一句 "曾凡博很擅长看录像",更是将这份冷漠推向极致,被媒体人怒斥为 "令人作呕的敷衍"。

篮网的操作逻辑在赛后逐渐清晰。中国赛落幕仅一天,球队便宣布 4 笔人事变动:裁掉上赛季场均 12+7 的德鲁蒂米和 2023 年首轮秀怀特黑德,转而签下两位毫无潜力的即战力球员罗伯茨和斯科特。这一系列操作彻底暴露其真实意图:所谓的 "培养中国球员" 只是商业噱头,球队既无意愿给曾凡博双向合同,更无意让他进入轮换体系。正如媒体人付政浩所言:"篮网这是站着把钱挣了,连一分钟人情都不愿还!"

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,早已超越球员表现的讨论范畴。即便曾凡博首战表现未达预期,即便他的 Exhibit 10 合同在 NBA 属于最低保障级别,即便篮网锋线有 5 名首轮秀形成激烈竞争,但作为一场以 "中国市场" 为核心目标的商业表演赛,球队完全具备满足球迷基本期待的空间。正如篮球记者贾磊指出的:"哪怕垃圾时间给两分钟出场,都是双赢的选择,可篮网连这点体面都不愿给"。这种 "用完即弃" 的商业算计,不仅消耗了球迷热情,更透支了 NBA 在中国市场积累的信任。

对比另一位中国球员杨瀚森的境遇,更显篮网操作的刺眼。同期在开拓者季前赛中,杨瀚森凭借 16 分 4 篮板 3 盖帽的表现赢得球队认可,而曾凡博却在篮网遭遇 "吉祥物式对待"。这种反差并非单纯源于实力差距,更折射出商业联盟中 "工具化思维" 的冷酷 —— 当中国球员无法直接转化为竞技价值时,便会被迅速弃用,即便这意味着背叛球迷情感。

MK,mk体育,mksport体育,mk体育官网入口,mk体育平台

曾凡博在赛后与央视主持人于嘉的连线中,那句 "无论未来在哪儿,都会保持对篮球的热爱" 透着无奈与坚韧。目前他已确定不随篮网返回美国,大概率将重返 CBA 赛场,这场 NBA 中国赛的经历,成为他职业生涯中一次苦涩的注脚。而篮网则在赚得盆满钵满后,留下一地狼藉:社交媒体上满是球迷 "拉黑抵制" 的呼声,球队在华好感度直线跳水,连老板蔡崇信多年经营的 "助力中国篮球" 形象也受到波及。

这场风波终将落幕,但留下的警示值得深思。NBA 中国赛的本质是商业活动,但商业价值的根基永远是球迷信任。篮网用一次短视的操作换取短期利益,却动摇了长期市场根基。当曾凡博独自离场的背影与看台上残留的海报形成呼应,当 "换曾凡博" 的呼声沦为空谷回音,或许该让所有觊觎中国市场的海外体育联盟明白:尊重从来不是商业附属品,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。而对于曾凡博而言,这次挫折或许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—— 正如球迷所说,"敢于闯荡的勇气,本就比短暂的登场更值得尊重"。

发表评论